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点名!全球瞩目!深圳第一时间宣布!深圳又一张新名片要来了!

深圳梦 2023-09-06
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开幕式上的致辞精神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
会议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工作
作了进一步安排部署
孟凡利主持会议

11月8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工作作了进一步安排部署。市委书记孟凡利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并宣布在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赋予深圳新的重要使命任务。我们要倍加珍惜、感恩奋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完成好这项光荣任务。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致辞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高政治站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湿地保护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编制好《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全方位提升湿地保护治理水平。勇担使命、真抓实干,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打造好这张新的城市“生态名片”。拓宽视野、提升境界,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国际交流合作,集聚更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马上行动、主动作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一体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体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会议对我市疫情防控工作作了进一步安排部署,强调高度重视、时刻警惕,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优服务”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人性化防控水平。科学精准、以快制快,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快速扑灭本土疫情。关口前移、加强防控,扎紧织密外防输入防线。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持续抓好社会面防控。兜住风险、严防外溢,防范疫情跨区、跨市传播。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今后两个月的经济运行,做好民生服务工作,尽最大努力争取全年取得更好的结果。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


新华社:

红树林里的十万候鸟通道:

“创新之城”深圳探索国际都市湿地保护之路


新华社深圳11月7日电(记者 王丰、梁希之、梁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近日在武汉召开,中国向世界作出“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等庄严承诺。


深圳,中国的科技创新重镇,以电子信息产业闻名世界,但就在这座超大城市里,人们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常年珍视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数十公顷的稀有红树林湿地,为数以十万计的候鸟保留下弥足珍贵的国际迁徙通道。


今年10月31日,在深圳湾畔的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湿地上,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拍摄设备发现,在保护区鱼塘内聚集了成群的黑脸琵鹭,仔细一数,竟有100多只,它们在水边一边洗刷清洁羽毛,一边觅食补给,开启越冬季。


10月31日,飞抵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脸琵鹭和其他候鸟。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10月13日开始观测到黑脸琵鹭的身影,没想到才几天就已经聚集了100多只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室负责人杨琼介绍,目前,已有约1万只候鸟飞抵深圳,准备越冬。


在这些候鸟中,黑脸琵鹭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是全球最为珍稀的鸟类之一。香港观鸟会的普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录得濒危鸟类黑脸琵鹭3941只,其中有375只在深圳湾一带过冬。


作为候鸟万里迁徙之路中重要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同时又是繁华的科技城市,深圳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们栖居的自然环境,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难题。


10月31日,飞抵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脸琵鹭和其它候鸟。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深圳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多年来,按照《湿地保护法》《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要求,深圳开展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正式挂牌建设湿地公园1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湿地公园10个。


为了给喧嚣的城市留下一片宁静的“后院”,深圳市政府一方面通过划定生态红线等措施,遏制了城市的无序扩张和过度开发;另一方面,则通过出海口污水截排、清淤还湖、红树林补植等措施,对保护区的生态进行修复和保护。2020年至今,全市已完成12.72公顷的造林,以及12公顷红树林的修复。


鸟类是自然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自然环境的变迁。目前,每年冬天有十万只以上候鸟在深圳湾停歇,其中,除黑脸琵鹭外,反嘴鹬种群数量也超过全球个体数量的1%。


杨琼介绍,除了黑脸琵鹭,10月31日当天还发现了约15只白琵鹭,以及一位相识3年的老朋友——K34黑琵。“它脚上戴鸟类环志标识K34,说明它来自韩国,今年是它来深圳越冬的第三个年头了。” 杨琼说。


珍爱湿地、保护湿地,为候鸟保留一条国际通道的,不止深圳——连日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瓶窑镇北湖草荡、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夏阳村湿地、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海南儋州湾湿地等地,都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身影。


“黑脸琵鹭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多以未受污染的小鱼、虾、蟹等为食,种群的增多,见证着中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深圳市观鸟协会副秘书长张高峰说。


这是11月5日拍摄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孙瑞博 摄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召开之际,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契机,深圳的湿地保护正在迈入新阶段。


深圳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意味着深圳还将肩负更多国际交流合作责任,成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


当前,《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正在编制之中,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提高深圳湾、大亚湾、珠江口等重要滨海湿地区域保护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这份规划提出,深圳将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十四五期间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2035年前,深圳将力争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深圳力争在2035年前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透露,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滨海湿地曾记录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16种IUCN受威胁鸟类,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的深圳湾区域更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数万只往返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的国际候鸟在此停歇,其中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水鸟——黑脸琵鹭、反嘴鹬种群超过全球个体数量的1%。


按照《湿地保护法》《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要求,深圳采取了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


一是福田红树林湿地、华侨城湿地分别于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及2021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


二是加强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市自然保护区湿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坝光银叶树湿地园及东涌片区。


三是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正式挂牌建设湿地公园1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湿地公园10个、区(县)级湿地公园4个。


四是积极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按照《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相关要求,2020年至今全市已完成12.72公顷的造林,以及12公顷红树林的修复。


五是持续对水、鸟、植物等湿地资源开展生态监测,为开展区域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深圳正在积极开展《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提高深圳湾、大亚湾、珠江口等重要滨海湿地区域保护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推进深港协作,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体创建国际重要湿地,完善深圳湾-香港米埔湿地群保护的整体性;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十四五期间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保护乡土红树林群落;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协调城市空间湿地保护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湿地的游憩和科普教育价值需求;持续推进河湖(库)湿地水环境质量提升,恢复及改善主要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力争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内容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武汉宣言》正式通过


11月6日下午,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部级高级别会议上大会上,凝聚各方共识、展示全球意愿的《武汉宣言》正式通过!这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
《武汉宣言》是各方促进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共同意愿和行动的汇聚,体现了中方负责任大国担当和对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引领。
宣言不仅陈述了各方对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公约实施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还在共识基础上,提出了12项行动,以加强公约有效实施。
同时,国家林草局副局长谭光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视频致辞,彰显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湿地公约》和《武汉宣言》,以新部署新举措,在推动全球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科学有序推进三江源、黄河口等湿地类型的国家公园和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建设;二是科学绘就湿地保护发展新蓝图,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三是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优先布局,实施一系列湿地保护重大工程;四是科学构建湿地保护法律和制度体系,为湿地保护发展“保驾护航”;五是打造全球首个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的“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各缔约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和帮助。




以下为《武汉宣言》全文

武汉宣言



我们,各缔约方的部长、部长级官员和大使,于2022年11月6日参加《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特此:


认识到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紧迫环境、社会和经济挑战至关重要,同时保障着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和福祉安全;


深切地关注到,自《公约》生效51年以来,尽管目前已指定2466个国际重要湿地,认定了43个湿地城市,发起了19项区域倡议,各级为实现湿地持续保护并不断提供惠益和服务作出了许多努力,但自然湿地仍然减少了35%,导致宝贵的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和服务受损,影响到所有个人和社区;


重申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是《公约》的核心原则,与其他多边环境协定所有利益相关方合作,抓紧实施好这些原则,对于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减缓、适应和抵御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联合国生态系统十年修复行动,造福今世后代都是至关重要的;


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虽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但如能可持续管理,则可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生态系统方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保护水资源,减少侵蚀,抵御洪水和风暴潮,进而维护生物多样性,减轻灾害风险并增加碳吸收;


鼓励缔约方将湿地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以及其他国家计划,也认识到湿地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带来惠益;


强调《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规定的原住民在自由、事先知情同意下充分有效参与的重要性,以及乡土知识和做法在促进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方面的作用;


认识到包括妇女、青年、地方社区在内的民间团体和非政府利益相关方在实施《公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确认必须从各种渠道公开透明筹措资金的重要性,以有效实施《公约》,阻止和扭转缔约方的湿地丧失和退化;


考虑到《2021年全球湿地展望》《联合国环境署第六次全球环境展望》《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开展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和区域评估;


因此迫切宣告:在《公约》生效51周年之际,为避免全球湿地持续退化和丧失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必须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为此,我们将努力


1. 采取适当和紧急的措施,实现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丧失的目标;


2. 考虑各缔约方不同需求,从各种渠道筹措更多资源,以强化实施《湿地公约第四期战略计划》,并制定具有更大力度的第五期战略计划,在2030年前采取更有影响力的行动;


3. 考虑将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纳入国内立法、计划或行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其他相关多边环境协议的实施,以及相关国际协议和机构之间的协同增效;


4. 鼓励所有缔约方与民间团体利益相关方、学术界和私营部门合作,针对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在保障社会和环境安全下,制定战略目标和优先领域,并利用创新技术加强湿地调查、监测和评估;


5. 支持各缔约方根据《公约》,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并为评估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作出努力;


6. 开展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评估和核算,酌情利用财务框架对湿地进行价值估算,开展生态系统服务补偿,以便根据国情和优先行动,探索和建立创新、多样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7. 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地管理城市和郊区的湿地,酌情建立湿地公园或湿地教育中心,推进湿地城市认证,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生物多样性友好及可持续的湿地城市;


8. 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以应对诸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土地和水资源退化、毁林、荒漠化、灾害风险和人类健康风险等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


9. 加强湿地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特别是作为迁徙、濒危和特有物种栖息地的湿地,以及在水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湿地;鼓励对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红树林、高原湿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


10. 加强湿地水污染防治,发展环境卫生服务,建设废水处理基础设施,实施流域综合管理,促进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湿地污染;


11. 利用《公约》区域倡议、科技委员会、宣教计划以及其他相关多边环境协议下设科学机构等,加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


12. 鼓励缔约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妇女、青年、残疾人、学术界、民间团体和私营部门充分参与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武汉发布)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